而同时 2013 版的Evernote产品用户体验却十分糟糕,各种不稳定的Bug、丢失文档等问题频发,Evernote官方却表现迟缓,让外界一度认为他们不再重视用户体验,只看重从用户钱包里掏钱。 那一年,Evernote的确伤了不少铁粉的心。 与此同时,印象笔记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令人惊艳。 入华的第一年就俘获了 400 万用户,到 2015 年已经拥有了 1500 万用户,成为了Evernote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。 随着 2015 年的到来,无论是Evernote还是印象笔记,都迎来了水逆的一年。 这一年,原本在EvernoteCEO菲尔·利宾的规划中是公司要上市的一年,但此前因为多款产品试水的表现不佳,主产品Evernote体验糟糕、线上商城卖周边产品给品牌带来了较大打击。 在综合因素下,曾经喊出把Evernote做成百年老店的CEO菲尔·利宾反而在 2015 年说出了对公司管理没有激情的“丧气话”。 2015 年 7 月,利宾离开了EvernoteCEO的岗位,如果从 2008 年他主导的Evernote第一笔融资算起,刚好是 7 年。 鉴于Evernote不佳的表现,当时有硅谷的媒体开始讨论它很可能会是第一个倒下的独角兽公司。 两个月后,国内印象笔记的CEO也换了人,中国区总经理谷懿离职,同年 11 月,在诺基亚、微软等外企有过供职经历,担任投资机构K&AVentures创始合伙人的唐毅正式成为了印象笔记的中国区总经理。 据说当时在美国总部面试唐毅的Evernote高管,很多人都在面试他的 3 个月后离职了,也能从侧面看出这家公司当时的境况之糟糕。 而对唐毅来说,从自己上任第一天,KPI就不是营收或用户规模,而是解锁中国市场全部潜能。 随后,唐毅和印象笔记的投资方红杉宽带资本一起与美国Evernote总部开启了长达 32 个月的谈判,目的就是从母公司Evernote里独立出来,拥有独立拍板运作的权力,成为一家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。 2018 年 4 月,印象笔记终于启动重组, 6 月,唐毅宣布印象笔记与Evernote已经是两家公司,在印象笔记的股权架构中,中方资本占了三分之二,Evernote则作为印象笔记的股东存在。 至此,印象笔记终于独立存在了。 而Evernote的动荡在 2018 年也没有结束,这一年 9 月Evernote宣布裁员15%, 10 月底又换上了第三任CEO,同时包括CFO、CTO在内的多位C字头高管被曝出离职。 2018 年,同样做云存储,比Evernote成立还晚的Dropbox成功上市,市值超过百亿美元,而Evernote这只大象,起了个大早,却最终被从独角兽打回原型,迷失在创业的路上,久久找不到归途。 印象笔记在中国的 7 年之痒 在Evernote经历 2013 年到 2015 年的迷途时,印象笔记在中国也迎来了不少强力的竞争对手。 首先是 2011 年上线的有道云笔记,背靠网易有道,用了短短 2 年时间就获得了 1500 万用户,速度比印象笔记还快了一倍。 其次是 2014 年上线的钉钉,主打企业级协作,一方面背靠阿里,资本雄厚,另外一方面是具有非常强的快速迭代能力,早期几乎每半个月左右就会更新一个版本,这几乎是印象笔记在独立之前根本无法想象的节奏。 第三个竞争对手是 2015 年上线的石墨文档,这款主打“小而美”的云端协作文档产品经过 3 年的发展,据其创始人吴洁透露石墨已经服务了千万个人用户,拥有 12 万企业用户,去年拿到了今日头条亿元融资。 石墨的另外一位创始人吴冰还是印象笔记的用户,今年年初他接受《中国企业家》的采访时对近年来印象笔记的评价是: 最早的印象笔记还是相当棒的,我觉得应该还有更多优化点,跟最早接触相比,感觉没有太多新的东西。 印象笔记过去几年没有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,这应该是这家公司最尴尬的地方。 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并不在于加强研发能力,而是要解决印象笔记与Evernote之间的从属关系。 因为许多入华的外企都有一个通病,那就是总部不放权,中国区的高管或员工并没有多少拍板的权限。 从 2002 年前后eBay入华与阿里竞争到 2006 年谷歌入华做搜索,再到后来 2014 年领英入华做社交,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