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系统和应用将用户从2D带入了3D,认知层面发生转变,新用户对于产品需要一个学习过程,此时应该提供使用使用指引,如同手机APP对新用户提供的指引,否则焦虑感会让人很快放弃产品。此外,指引不应仅针对新用户,还应在新功能上线、关键操作(如支付)等情况下提供,且简洁合理,特别是关键操作时最好提供说明或帮助按钮,以便及时提供支持。
这里有篇余力维大神的文章,讲的很详细 4 Lessons That I’ve Learned in Building AR Basketball Project 4. 注意物理条件限制 在进行操作之前,由于2D世界和3D世界的不同,应进行空间检测、平面(或称为“基准面”、“参考面”)检测并判断遮挡关系。这是由设备主动对环境发起的交互,可以帮助用户确定可交互对象的范围。同时也限定了用户交互的安全范围,减少操作中造成的人身伤害。
5. 其他感觉反馈必不可少 在使用增强现实产品时,用户实际置身于一个真实环境营造的“场”中,试想在现实中,我们不仅接受视觉、听觉,还有触觉、味觉,甚至各种磁场、引力场等等都围绕在周围,所以要通过不断丰富的传感器,帮助用户形成更接近真实的交互体验。 6. 合理处理中断 用户主动中断的情况下,如应用切到后台运行或重新定位检测平面等等,需要提供合理反馈,告知用户操作后果并提供是否进行的选项。 当用户被动中断时,如即将断电、有信号干扰,或是现实中有其他对象突然进入场景等等,需要提供被动交互,帮助用户了解当前状态,并且引导用户做出主动反馈。[9] 在用户被中断,重新进入系统或应用时,一定要注意此时的用户起始点,如果用户相对于场景的坐标发生了变化,就需要重新定位并检测环境,以减小操作误差。 7. 措辞简洁友好 提供符合场景的措辞。场景并不限于日常生活等消费级产品的场景,还应包括工业制造等专业场景,这种场景需要提供相关的专业词汇,帮助理解。 提供可理解的词语。避免生硬或程序语言等不恰当的描述。在词语选择上,要“保留相关词,优先最关键词”。 8. 反复测试 任何阶段任何场景下的AR系统或应用,在面向用户前,都有意想不到的设计失误,所以要从MVP开始,不断进行验证与测试,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调整。 四、设计方法与流程 在进行设计时,依然可以参考用户体验五要素的流程,即战略层(产品远景、业务需求)→范围层(需求分析、功能确定)→结构层(信息架构、页面关系)→框架层(页面布局)→表现层(视觉表现)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需要更多的关注一下三点: 1. 确认真实场景 首先要明确:不是为了AR而AR。一定要有真实的使用场景,要能解决用户问题。然而要注意,广告中加入AR做营销,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手段,不属于“强行AR”的范围。 其次,AR类系统或应用场景中有大量现实世界的对象存在,由于应用内展示的信息量有限(不能影响主要任务或造成干扰),这就导致不同的应用下交互方式可能差别很大,更倾向于定制化。比如同样是面向工业,机械制造更多需要操作指引,包括标记、模型拆分与组合等等;仓储管理需要室内导航,包括目标物定位、路线指引等等。所以,确定了场景,才能细化需求,设计交互。 2. 确定合理需求 这一过程,除了和传统移动产品需求分析一样,还要注意以下三点: 首先确定,罗列的需求是否为刚需或高频发生。不是的话没有意义且浪费资源。还要清楚AR技术的使用是作为功能解决单一需求,还是作为一个用例;是体验的核心,还是只作为辅助手段。
高德导航中作为辅助功能
“跟我走”APP中作为主功能 其次,针对迭代产品要考虑到,新增需求是否会对现有逻辑和交互设计产生较大的影响,如果是就需要联合多部门和用户共同商讨决定。 第三,在产品流程梳理中,要充分识别哪些是最需要通过AR优化的,哪些是可优可不优的,哪些是绝对不能优化的,制定出优先级。 第四,作为一款产品必然有一个潜在需求,就是传播需求。一个产品从设计之初就要天然的具有自带传播属性,为推广运营做铺垫。 最后,要充分考虑到哪些信息从云端调用,哪些放在客户端,减小延迟,提高用户体验。 3. 采用良好交互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