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计更适用于希望独立发展的公司,智慧之处在于,以最终资源整合的方式将各方固定在一张牌桌,坐下的话都能各取所需,谁先离场就极大便宜了另一方。其中牵线的人也很重要,当时促成滴滴和快合并的中间人是第一资本“红娘”包凡和柳青,挑战在于让腾讯阿里双方都认为这是最值得上的牌桌,且各不吃亏。 政策未明朗时的积极应对——反客为主 滴滴在政策上遇到的困境,与程维最初的认知偏差有一定关系。创业初期他将滴滴看作互联网产品,而忽略了其所具有的交通属性,这也导致了后来采取的是互联网式的以点带面的打法,而没有重视与地方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。 但很快滴滴意识到了这点,并快速开始改善和监管部门的关系。 2015年初是滴滴和监管部门的破冰期。当时专车新政刚被提上日程,对于监管部门发起的活动,程维都尽量出席,并表达积极配合的态度,还主动发起共享经济的研讨会。 为了知己知彼,滴滴内部专门设立了政府事务部、政策研究院。2015年上半年挖来了司局级干部李建华,8月又挖来了交通部官员张贝。滴滴和监管部门进入关系熟悉期,2015 年10月份滴滴拿到了由上海交委颁发的首张专车资质许可证。 2016年7月网约车正式合法化,但落地还是要看各城市颁布的细则。滴滴选择主动协助各地方监管部门共同打造智慧城市。 比如智能交通灯,将交通效率的拥堵程度降低了20%;与发改委合作完善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体系,不仅让政企关系更融洽,反过来数据也可为滴滴所用,助力滴滴对企业级客户的拓展和风控。 尽管如今政策仍然是挂在滴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但与监管部门的融洽关系,让其有了主动的空间。 纵观历史,不乏消失于监管下的公司。监管部门和企业的矛盾,本质在于立场的不同。对于具有社会属性甚至担负政策风险的创业公司,能够积极走进前者的价值链,或许能够走的更远。 争取高端人才——三顾茅庐 滴滴从土八路成长为集团正规军,离不开一些关键人物,柳青便是其中之一。柳青的加入,让滴滴不会被困于资本和政府关系,给滴滴带来了国际化视野。张博的加入,被程维形容为“上天送给他最好的礼物”。 当时的程维,还没有带领滴滴杀出一条血路,尽管他和其他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一样,都求贤若渴,在还没有多大光环下,如何争取到优秀的人才甚至是将才? 当时的柳青还是高盛的高管。程维想要争取她过来,每天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在和柳青谈。最终柳青被程维的真诚所打动。对于这样的将才,是要把她作为“事业合伙人”来看的,对方投入的不仅仅是智慧,还有生活和家庭。柳青希望兼顾家庭,后来程维就让柳青晚上9点回家陪孩子睡觉,晚上11点在她家楼下等,然后继续开会。 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,可能需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,解决的主要还是经典的管理学命题——“劳动分工”和“利益分配”。但对于争取将才,非刘备“三顾茅庐”的痴心不可。 胜战计 当企业成长到较为成熟的阶段,很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做突破或者转型。所谓“胜战计”,是处于优势地位之计谋。亢龙有悔,提早布局。 抓住人工智能——运筹帷幄 早在2016年,滴滴就开始了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。今年1月,滴滴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,在“智能驾驶”和“智慧交通”方面发力。其研发的无人驾驶车已上路测试。 纵观巨头的沉浮,最致命的打击往往是满足需求的方式改变了,比如电商之于传统零售,手机之于PC…而方式的迁徙背后,最重要的推动力来自革命性的技术,比如互联网技术、4G发展… 对于AI来说,出行将是重要的应用场景。滴滴积极进行技术布局,一方面可以探索更好的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路径,也为可能有的方式转变,比如无人驾驶,提前做好准备。 这一计更适合于全产业链战略的创业公司或者寻求转型的传统企业。智慧之处在于,既立足当下,又放眼可能延伸出的未来战场。关键点在于对市场趋势的洞察以及积极开放的态度。 海外突破——树上开花 如果说2015年年底滴滴联合uber的竞争对手打响海外之战,是“合纵”策略;那如今国际化对于滴滴来说,则是战略重心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