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的消费决策通常需要基于其他人对商品的评价。特征:评论数量不断增长、需要引导性入口、评论间无互动、有即时性。由于数量的增长,为了保持页面篇幅稳定,需要将评论隔离出来,建立新的页面;但需要一个引导性入口,所以可放置热门/最新评论在前一页;评论间无互动,只需提供单纯的评论列表,如下图:
帮助决策的评论展示方式 一些实际参考:
实例5 可以把这种展示方式称为:半沉浸式。 3.2.2 寻找答案 搜索问题,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。特征:问题篇幅较短、评论间有互动、有即时性。由于问题简练,页面下方仍有很多空间,可以跟随瀑布式评论;评论间的互动既可以用嵌套,也可以用跳转的方式展示,选择哪一种取决于评论内容的篇幅长短,短评则可以用层层嵌套的方式,而如果产品性质导致评论需要一定篇幅,则建议用跳转方式,如下图。
左:嵌套式,右:跳转式 一些实际参考:
实例6 可把这种展示方式称为:瀑布流式+嵌套式/瀑布流式+跳转式 3.2.3 寻找共鸣 影评、书评、乐评,都可以帮助看客们找到共鸣。 (1)乐评 特征:评论篇幅较短、偶尔有互动、有即时性。音乐解放了用户的眼睛,可以实时看评论,但播放页面已无操作空间,所以需要提供独立沉浸式页面展示评论,互动的评论可以嵌套展示,如下图:
实例7 可把这种展示方式称为:沉浸式 (2) 影评、书评 特征:有长评与短评之分、评论间有互动、有即时性。在页面中需要分出长评、短评区域,为避免两种评论罗列使页面过长,需将所有两种评论分别隔离到新页面;在新页面中,由于长评论篇幅较长,利用列表管理时需截成统一篇幅,这导致完整的评论需再次被隔离到新页面。因此短评需要两个页面,长评则需要三个页面,如下图。
影评、书评展示方式 对于长评和短评本身来说,也相当于是半沉浸式的展现方式。 3.2.4 查看反馈 发表朋友圈或文章后,用户通常会迫不及待地查看反馈。特征:评论数量有限、有互动性、即时性。由于评论与正文相关性极强,并且通常较为简练,可使用瀑布流式的展现方式,可参照微信朋友圈。 以上针对“写评论”与“看评论”时用户的不同动机,推荐了相应的界面展现方式。这些结论并非权威,但可以作为思考的切入点。完成这一步,评论区的展示用几个界面,如何跳转,便可以确定了。接下来的一步就要开始思考界面具体内容。 四. 框架层:如何安排评论的顺序才更有意义? 用户写完评论后都会不自觉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:我的评论去哪了?而你的评论去哪,取决于评论如何排序。怎样的排序才合理,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,标准也是不同的。仍然根据用户看评论的四个动机:依靠评论做决策、寻找答案、寻找共鸣、查看反馈来分析。 4.1 依靠评论做决策 通过上文了解到,此类需求多发生在电商、服务类app中。而商家给出的评论列表,与消费者真正期望看到的并不十分匹配。商家制定了一些规则来决定评论的顺序,例如通过评论字数、图片数量、用户信誉等级、被赞次数等将优质评论置顶,甚至花钱购买好评,导致首先进入用户眼帘的一定是好评,而商品却不一定真的这么好。因此需要帮助消费者看到更客观的评价,例如:按时间排序,提供好评/中评/差评之间的比例,只看图片等。 4.2 寻找答案 答案分为两种,一种有确定的对与错,而另一种则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而用户在刷这两种答案时,行为稍有不同。 大家一定都熟悉知乎上的那种问题:XX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这是典型的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问题,而在查看它的评论时,用户往往希望刷到更多的不同观点,甚至参与其中一起探讨。无法用对与错来评判的情况下,只能用质量高与低来排列评论的顺序,于是一个评论的字数、被赞同与不赞同的比例、回复数、用户本身的粉丝数、回复问题的次数等,就作为评判其质量高低的因素。 (责任编辑:admin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