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站 - 轻松上网从此开始!

上网第一站

当前位置: > SEO >

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和他的职场社交王国

时间:2017-11-30 08:41来源:微信公众号:华商韬略 作者:跌名 点击: 我来投稿获取授权
以下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,www.swdyz.com不承担连带责任,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删除。投稿如果是首发请注明‘第一站首发’。如果你对本站有什么好的要求或建议。那么都非常感谢你能-联系我|版权认领
2011年10月5日,乔布斯去世。 这天下午,林凡看了一场电影,以Facebook创始人为原型的《社交网络》。看完电影,31岁的他下定决心,要做一个职场社交平台:像乔布斯一样,做一件有挑战的事

  2011年10月5日,乔布斯去世。

  这天下午,林凡看了一场电影,以Facebook创始人为原型的《社交网络》。看完电影,31岁的他下定决心,要做一个职场社交平台:像乔布斯一样,做一件有挑战的事,对这个世界多少产生一些影响。

  2017年11月15日,林凡创办的“脉脉”完成C轮7500万美元融资。在这个中国最大的实名制职场社交平台上,已有数千万高净值用户完成注册,而每一个用户,都能据此获得超过10万人的潜在职场社交圈。

  中国职场人相对封闭的社交世界,正因此而发生改变。

  想认识马云?没问题!

  林凡曾在脉脉上收到1000块的大红包。

  发包人是个地铁广告销售,致谢的理由是:他过去一年一千多万的业绩,都是利用脉脉上的资源获得的。

  方法并不复杂。每天通过脉脉观察行业动向,一个公司融资、招人、喜迁新居,都意味着发展良好、大有可为。而他则会寻找机会与这个公司的人建立联系,最终达成诉求关系。

  类似的职场故事,每天都在脉脉发生。

  “邻家铺子”的CEO孙邻家,曾在疯狂寻找投资时下载多个人脉软件。最后,他的手机上只留下脉脉。除了满足人脉需求,另一重要理由是,“这是唯一一个老板实时回复各种产品问题的APP”。

  和孙邻家一样通过脉脉获得投资支持的,还有神创世纪的运营负责人夏惠东。发布融资需求后,因缺乏经费濒临梦碎的创业小团队,仅在一周之内就完成了融资。

  前不久脉脉上线四周年,在“你与脉脉的故事”互动话题下,最有温度的回答来自一个叫马波的二手车质检员,除了毕业时通过脉脉找到工作,他还在关于催婚问题的讨论中,“一不小心”收获了一枚女朋友。

  林凡也挺得意的。平常低调的他曾在动态里炫耀,仅仅用了两天时间,自己就在脉脉上招到了特靠谱的运营总监。另一个他最近常举的例子是,仅去年一年,就有1600多人通过脉脉的招聘功能进入腾讯。

  挑工作、拓人脉、塑形象、开眼界、谈合作,这是林凡给脉脉归纳的五大核心价值,也是中国职场人“刚需”。

  强烈的需求来自职场焦虑。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职场竞争越发激烈,不断变换的市场环境,激发着个人对职业发展的诉求和自身进步的渴望。也正是这种诉求,让商业社会里人与人的连接显得尤为重要。

  满足刚需的为什么是脉脉?在林凡看来,移动互联网时代,每个人的关系都沉淀在手机上,依靠数字化来实现。脉脉则通过算法,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,去帮助人和人更好地连接。

 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法则,为人熟知的是“六度人脉理论”。但林凡和团队通过对中国特色职场进行分析,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已变得更加紧致,“六度”可以精简到四,甚至是三。

  “也就是说,排除极端情况的话,一个正常工作两三年的人,都可以通过四度人脉连接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人,”林凡说,“你想认识马云、马化腾,没问题。”

  脉脉的运行法则,是从五同关系(共同的朋友、同事、同行、同乡、同学)出发,衍生出全方位覆盖的职场社交圈。

  “一个人五同关系打通,其人脉规模可比数十万人口的小城。”他说。

  脉脉的世界中,城池林立而又彼此连通。

  目前已有的数千万高净值职场用户中,除了来自金融贸易、IT互联网、文化传媒、医疗生物、政府法律、教育培训等领域的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,还潜藏着包括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、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、分众传媒CEO江南春、搜狗CEO王小川等在内的诸多业界大佬。

  “机遇蓝海”一说,不言而喻。

  比起躲炮弹,修好飞机更重要

  脉脉上线于2013年10月23日。此前,是长达18个月“败绩累累”的探索。

  这款职场社交产品最初并不被看好。

  一方面,传统文化中,中国人的人脉是隐秘的、私人的、不愿共享的,只有熟人才值得信任,与陌生人在线交流则令人顾虑重重;

  另一方面,此前十年间,模仿领英(LinkedIn,全球知名职场社交平台)的本土产品纷纷涌现,但大多水土不服,中途折戟。

  更大的挑战是,脉脉上线仅两个月后,领英高调进入中国市场,并以铺天盖地的广告疯狂扩张,发展势头迅猛。

  但林凡敏锐洞悉到,“拿来主义”并不适用。中美巨大的文化差异,会导致产品出发点和形态设计完全不同。

  比如,美国人习惯将自己的资料公开在网络上,以获得更多职业发展机会;中国人则认为这样做缺乏安全感,需要运营和引导;

  美国是生人社会,因此大家不排斥陌生人之间的交流;而中国还处于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的转型中,即使是要联系陌生人,也希望有朋友引荐;

  美国人习惯使用邮件;而中国人则对站内信很不感冒,更倾向点对点直接沟通.......

  含蓄、内敛的中国人,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职场社交平台?

(责任编辑:admin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布者资料
第一站编辑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: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:2012-05-22 19:05 最后登录:2014-08-08 03:08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
分享按鈕